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(左宇坤)“從2006到2020年,中國品牌已經奔跑了15年,用一句話概括,就是從 made in china (中國製造)正在邁向 global brand(全球品牌)。”日前在北京發佈的一份報告如此指出。 2020中國品牌年會現場。 中新網 左宇坤 攝 “2020中國品牌年會暨中國品牌創刊15年系列活動”20日在北京舉行,併發布了由《中國品牌》雜誌社、中國品牌研究院研發編制的《2006-2020中國品牌發展報告》(以下簡稱“報告”)。 報告顯示, 15年來,中國品牌經歷了大變革,GDP、科研投入飛速增長,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從2006年的5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40萬億元。 其中,在2006年,我國糧油、服裝等基本生活的需求是1萬億元,對通訊、餐飲、日用等改善型品質消費需求大約是1.1萬億元;但在2019年,糧油、服裝等基本生活需求是1.3萬億元,而對通訊、餐飲、日用等改善型品質消費大幅增長至4.6萬億元。 “這説明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費成為一種時尚,也是一種剛需,消費者願意為品牌,為品質買單。”中國品牌研究院副院長宛楓表示。 在這一背景下,從2006年到2020年,中國企業不斷增強品牌意識、把握髮展機遇,湧現出更多叫得響的中國品牌。報告顯示,2006年,世界500強上榜的中國企業僅為20家,到了2020年,已經達到133家,成為數量最多的國家。 同時,從2006年至2020年,國內企業及個人商標註冊申請量呈現爆炸式增長。2006年,中國的商標申請量為76.6萬件,這一數字在2020年達到了783.7萬件,位居世界第一。 2021年度中國品牌戰略合作伙伴發佈儀式。 供圖 報告也提到了目前不少品牌發展遇到的問題。除了有些品牌的品牌價值和盈利能力仍亟待提升外,還有一些傳統品牌發展出現老齡化,失去了90後、00後這樣的消費者,亟待煥發活力。“通過傳統品牌和網紅品牌的差異對比,不難看到傳統品牌也是需要品牌的年輕化才會持續不斷釋放活力。” “中國企業提高品牌的核心競爭力,必須要構建自主知識產權體系,不斷提高創新能力,通過文化創意+賦能品牌,提高產品和品牌機構的競爭力和美譽度。此外,要做強我們的品牌資產。”北京大學教授王齊國表示。 南開大學教授杜建剛認為,應打造一個集羣品牌引領中國所有的企業共同向前發展,但打造一個集羣品牌和打造一個企業品牌不一樣,提升企業羣的品牌價值,需要國家層面的品牌生態圈來呵護和支持才可以。 全國雙打辦副主任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路政閩表示,下一步全國雙打辦將進一步加大統籌協調,多措並舉,大力保護知識產權,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,激勵創新,服務高質量發展,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。(完) |